“村民之間有啥矛盾,都愛找‘村民評理所’評評理,硬是管用喲!”近日,經由3名老黨員組成的調委會調解,重慶市巴南區(qū)惠民街道勝天村村民老唐領到拖欠達6年之久土地租金高興得合不攏嘴。老唐口中信賴的“村民評理所”源于該村從2018年起實施“四聯共治”的探索實踐。
巴南區(qū)委書記何友生表示,在總結勝天村“四聯共治”典型經驗的基礎上,該區(qū)以“四聯共治”即“聯網、聯巡、聯調、聯育”為抓手,積極探索形成在全區(qū)推廣的“四聯共治·數字賦能”鄉(xiāng)村治理新模式,有力助推巴南鄉(xiāng)村振興邁開新步伐。
“聯網”智能化,管理網格搭起來
“智慧黨群服務平臺,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‘最后一公里’?!饼堉逓辰值赖澜谴妩h委書記吳平說,該村自籌資金近50萬元建立的智慧黨群服務平臺,就像不見面的大管家,網上辦事、群眾投訴都能輕松搞定,深受老百姓歡迎。
據介紹,所謂聯網就是建立“互聯網+網格管理”服務管理模式,構建網絡信息平臺,完善網格管理體系。為實現信息化管理,該區(qū)新開發(fā)建設了“巴小智”鄉(xiāng)村治理數字化平臺。通過政務聚合功能,將綜治信息平臺、重慶群工、電子書屋、社會保障等平臺的相關數據整合,建立鄉(xiāng)村治理綜合服務指揮調度中心,統一納入“巴小智”,一體展示,一站響應,形成一個平臺統一受理,各種手段綜合治理的多元共治模式,平臺反映事項受理率和群眾滿意率均達100%。
該區(qū)還完善“村黨委(黨總支部)—黨支部—黨小組(網格長)—黨員中心戶(院落長)—戶長”五級組織體系,依托黨建微網格,把黨為民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最前沿,做到信息掌握到位、矛盾化解到位、治安防控到位、便民服務到位。目前,全區(qū)186個行政村建立了網格化的管理體系,達到94%,基本形成了“人在網中走、事在格中辦”的網絡格局。
此外,該區(qū)還建立特殊群體專項信息臺賬,錄入留守老人和兒童、重點信訪人員、退役軍人、脫貧人口等群體信息,100%全覆蓋開展“數字化”服務,提升鄉(xiāng)村治理精細化管理水平。
“聯巡”立體化,群防群治活起來
惠民街道勝天村構筑“大數據”引領下的“動靜結合、點線面結合、人技物結合”的立體化巡防體系,治安綜合巡邏隊每年開展巡邏600次以上,排查處置社會治安、道路交通、地質災害、森林防火等各類隱患60余起。曾經的治安后進村變成先進村,被授予“市級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居”榮譽。
“所謂聯巡就是組建多方聯動的巡邏隊伍,建立‘面上巡、線上巡、點上巡’綜合巡邏機制,讓群眾的安全感大大增強!”巴南區(qū)政法委副書記張斌介紹,近年來,全區(qū)治安案件、刑事案件發(fā)案率下降了60%,人民群眾安全感指數上升16.2%,達99.5%。
據介紹,在巡邏發(fā)現社會治安弱點、盲點的區(qū)域,建立起警民聯合巡邏、志愿者協同巡邏、群眾參與巡邏等多方聯動的巡邏體系。開展“面上巡”,每月制定聯巡內容清單,把握工作重點,將疫情防控、森林防火、信訪矛盾風險排查、地質災害防范、交通安全等納入聯巡內容,整合利用雪亮工程、交通卡口及民用監(jiān)控資源,擴大視頻監(jiān)控的覆蓋范圍,線上線下24小時聯動防控。
在“線上巡”方面,組建紅袖標聯巡隊伍,結合派出所巡邏隊伍,對交通要道、娛樂場所、重點企業(yè)等每天不定時開展巡邏,及時發(fā)現處置問題,線上巡檢及時發(fā)現問題、及時處置解決,有效提高工作效率90%以上。此外“點上巡”方面,充分發(fā)揮網格員“人熟、地熟”的本土優(yōu)勢,各村社以院落為點,指派網格員逐戶逐院開展巡邏。通過“點對點”精準服務,群眾滿意度上升20%、達98%以上,構建村內無障礙聯巡機制。
“聯調”本土化,村民評理走起來
“活躍在花溪街道先鋒村的‘鄰姐工作室’,由左鄰右舍的‘嬢嬢’們組成,她們公道正派,入情入理,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8%,成為維護基層穩(wěn)定的重要力量?!卑湍蠀^(qū)農委主任左川說,所謂聯調就是通過搭建“村民評理所”,深入實踐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建立村民自調為主、綜合調解相結合的調處機制。
據介紹,依托各級網格,讓微事不出網格。該區(qū)重視培訓提高網格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能力,建立完善心理疏導服務體系,加強對當事人心理疏導和勸解工作,把家長里短的矛盾化解在網格內部,100%的尋常矛盾及時就地得以處理。
同時,強化村民自調,讓小事不出村。以德高望重、經驗豐富的老黨員、老干部、老代表、老教師、老軍人等人員為主要力量,有效化解群眾訴求和信訪問題,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8%,把一般糾紛解決在村社。
最重要一道防線是開展綜合調處,讓大事不出鎮(zhèn)街。針對網格員和“村民評理所”未能解決的矛盾糾紛,由各鎮(zhèn)(街)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司法調解;必要時聯合區(qū)法院開展調解,把復雜矛盾糾紛解決在鎮(zhèn)街。各種措施的綜合應用,使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全面提升,矛盾糾紛化解率達100%,切實打通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聯育”特色化,文明鄉(xiāng)風興起來
“二圣鎮(zhèn)集體村的梨花節(jié)、采梨節(jié)、采茶節(jié)在重慶已小有名氣,該鎮(zhèn)創(chuàng)作推出了《梨歌》《茶歌》等節(jié)目,讓村民在傳唱表演之中感受高雅文化的熏陶,提升了審美品位?!卑湍蠀^(qū)宣傳部副部長呂勇才介紹,所謂聯育就是深入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完善“德法相伴”實踐機制,大力培育文明鄉(xiāng)風。
據介紹,該區(qū)十分重視基層文化品牌建設。深入開展“一鎮(zhèn)街一品牌”文化創(chuàng)建活動,通過兒歌、諧劇、故事等方式突出本地歷史文化傳承,推進精神文明建設。80%以上的鎮(zhèn)街文化品牌根植于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,界石兒歌在防疫抗疫中產生了大量親子同創(chuàng)的作品,木洞山歌唱進了央視唱進了“星光大道”。
同時,強化“積分制”的引領作用。把積分成果的運用與各種先進典型、道德模范的評選表彰結合起來,切實發(fā)揮楷模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。特別重視把家庭積分作為評選“道德模范”“文明家庭”“最美家庭”“星級文明戶”“好公婆好兒媳”重要依據,開展“我們的鄉(xiāng)賢我們評”活動,在農家書屋、文化大院設立“鄉(xiāng)賢堂”,開展“德法相伴·鄉(xiāng)賢講理”活動,讓道德模范以事說理,以理服人。
此外,該區(qū)還重視村規(guī)民約建設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把移風易俗的“十抵制十提倡”納入村規(guī)民約,充實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、孝親敬老等具體內容,持續(xù)整治大操大辦、人情攀比、封建迷信等陋習;大力宣傳“孝敬父母,鄰里和睦,與人為善”“勤勞致富,誠實守信,豁達開朗”“保護環(huán)境,尊重自然,愛護家園”的鄉(xiāng)風民俗;弘揚正能量,傳遞真善美。現有區(qū)級以上文明村196個,占比98%;區(qū)級以上文明鎮(zhèn)12個,占比95%。(田榮盛 農民日報·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)